回首頁

「黃碳」哪裡黃?「種碳」怎麼種?你有所不知的土壤碳匯(2)

2023-8-9
「黃碳」哪裡黃?「種碳」怎麼種?你有所不知的土壤碳匯(2)
「種碳」這件事非常複雜 圖片來源

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什麼是黃碳?」、「常見土壤碳匯農法」、「歐洲對土壤碳匯的立場」等。

但是「種碳」這件事非常複雜,不是單純把植物埋一埋就好了而已。要運用碳市場機制來推動永續農業轉型,其中仍然有非常多的關卡尚未克服。

這篇文章,我們要來繼續討論「黃碳」領域正在面臨哪些挑戰,以及近期世界各地已經做了哪些嘗試。

問題一:「黃碳」非常難算!

講到「黃碳」,大多數相關領域的專家一致看法大概是:「真的很難算!」

土壤中的碳含量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包括土地使用方式、土壤類型、氣候條件等。甚至同一塊土地,不同部位採取的樣本也會有不同的組成。

這些因素都讓檢驗方非常難以計算一塊土地上實際究竟封存了多少噸的碳,更不用說如何界定數據品質精度,以及後續這塊土地究竟會逸散多少碳。

另外,測量土壤中碳封存效果還需要長期觀察監測。從計畫開始到實際上測量得到土壤中碳封存含量增加,可能就需要三到五年。而後續的實際追蹤,十年以上跑不掉。

目前在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的土壤碳含量檢測方法論(2019)中,檢測土壤碳含量的方法大致上有「乾燒法」(Dry combustion method)、「鉻酸鹽氧化檢測法」」、「燒失量法」(Loss-on-ignition)、「土壤有機質碳含量光譜分析」(Spectroscopic techniques)等方法。

可以看出來,土壤的碳含量計算涉及分析化學領域,對於一般 CSR 小組、永續從業人員、農民都是陌生的,如何推動並確定精準的方法論,並且向大眾溝通,在實務上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延伸閱讀:台灣首間「碳權」交易所完整解析:全新市場機會?

問題二:「黃碳」需要人工維持

黃碳勢必會面臨的問題是,有些碳封存地同時也是農耕地,在整地的時候土壤就會被翻起來,那一定會有某種程度的「碳逸散」。

尤其,一旦「種碳」專案停止,相關的農法只要一改變,都會使得土地碳封存再度洩漏。如果沒有持續長期維持,「種碳」的結果很容易供虧一簣。

而土壤保育型的「黃碳」也是如此。

例如,世界各地有許多「泥炭地」(內含有大量腐化有機質的濕土)。這一大塊醜醜黏黏,讓人難以行走在上的土地,其實是一大塊「吸碳海綿」,以有機質的型態吸附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在其中。光在德國境內,泥炭地只佔農業用地的 7%,但其碳封存效果卻佔了德國黃碳總量的四分之一。

然而因為氣候變遷,全球的潮濕泥炭地正在逐漸乾涸。許多碳權開發計劃即是以保育泥炭地為主,藉此避免被儲存的二氧化碳逸散,藉此開發獲取碳權來販售。但是,一旦未來因為任何原因這些專案停止營運,失去保育的泥炭地就會持續排放二氧化碳到大氣中

延伸閱讀:森林碳權竟有九成無效!究竟什麼是碳權的「品質」?

問題三:「黃碳」碳權的外加性

外加性」是指,在沒有碳權收益下,這個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行動會不會發生。

如果不需要碳權的收益,這件事本來就會發生,那麼這個減碳行動就不具有外加性。

例如,某個投資風力發電的碳權開發計劃,如果風力發電售電所得本身就可以維持營運,並不需要碳權的收益,那就不具有外加性。

而在「黃碳」的領域中,跟大部分碳權一樣,外加性也仍然是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因為在土壤中維持大量的有機質,除了減少大氣二氧化碳的效益以外,也有其他如改善土壤固水性、改善農作物產量與品質等效益,因次在外加性這一層就有些許模糊空間:「如果沒有了碳權收益,農民是否仍然會因為土壤的改善效益,進行類似於種碳的農法呢?」

這是黃碳領域目前除了測量困難上,另一個必須清楚界定的挑戰。制定一個清晰、完整的測量與認定方法論是非常重要的,缺乏相關方法,會使檢定方與農民難以執行計劃、買家意願低落。

延伸閱讀:碳定價、碳交易、碳中和、淨零、碳關稅、碳捕捉、碳預算...一次搞懂16個碳名詞!

現今對於黃碳有哪些嘗試?

歐盟土壤碳匯試點

為了測試並且改善土壤碳匯的相關監測方法,歐盟目前已經在多個地區推出土壤碳匯試點項目,且預期會有 700 位農民參與,減少 15% 的農場碳足跡。

這些試點涵蓋了不同的土地類型和氣候條件,以確保土壤碳匯的可行性和適應性。

除了歐盟的試點項目,一些私營企業也開始嘗試推廣土壤碳匯。例如,拜耳公司已經在歐洲進行了土壤碳匯試點項目。拜耳公司通過支持農民採用土壤碳匯實踐,並提供相應的技術和培訓,以確保該項目的成功和效果。

在瑞典和德國,一些黑麥(rye)農民也參與了由美國農業公司 Indigo 和脆餅公司 Wasa 推動的土壤碳匯計劃,已經開始採用土壤碳匯的農法,在種植黑麥的同時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達成碳封存效果的同時,改善土壤肥力。這項計畫也獲得碳權註冊單位 Verra 支持,提供相關計算方法論協助。

而在台灣近期也有相關的嘗試,台灣第一個土壤碳匯專案:「小農種碳」已通過了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的初期立案審查(Preliminary Review),即將進入接下來幾年的開發階段。

追根究底,全球暖化的根源就是因為人類大量將地底下的有機質沈積物(石油)開挖出來燃燒,才會使得過多的二氧化碳出現於大氣層中,讓地球一點一點升溫,造成氣候變遷。

而「土壤碳匯」的意涵,不失是一種「從哪裡來,就往哪裡回去」的方法。即便在現階段仍然缺乏相關研究,土壤碳匯大量的碳封存潛力,勢必會成為全球農業領域走向淨零的重要手法。

而土壤碳匯在長期監測方面,皆包含大量數據測量與紀錄,因此不論是數據治理工具與人工智慧演算法,都有應用於土壤碳匯管理的空間。

櫛構科技由數據科學與軟體開發背景團隊組成,深入研究 ESG 市場,以 AI 演算與數據分析工具協助企業落地永續轉型願景。

除了隨手關燈,我們可以做更多

參考資料

Carbon farming explained: the pros, the cons and the EU's plans | Clean Energy Wire

300小農軍團帶田種碳!為台灣前進國際土壤碳權市場打先鋒

更多文章

南投縣立營北國中創新執行家長會碳盤查,推進ESG永續新里程

南投縣立營北國中創新執行家長會碳盤查,推進ESG永續新里程

南投縣立營北國中創新於2023年10月14日家長日暨親職講座執行與會者首次碳盤查。營北國中近年來積極重視SDGs,今年特別執行家長日暨親職講座活動的交通碳足跡盤查。營北國中成為全台首次計算家長會與會人員之交通移動工具碳足跡盤查的示範校園。

閱讀文章
AI 平台助力企業減碳轉型,櫛構科技獲頒金恆獎雙軸轉型 MVP 企業

AI 平台助力企業減碳轉型,櫛構科技獲頒金恆獎雙軸轉型 MVP 企業

全球減碳與永續意識逐漸增強,企業面對ESG永續目標,雙軸轉型成為必要階段。ESG世界公民數位治理基金會舉辦金恆獎雙軸轉型 MVP,獲頒企業包含櫛構科技等十家典範企業,對雙軸轉型的成效顯著並描繪出未來藍圖。

閱讀文章
陽明交大統計所邀請櫛構科技發表「ESG碳管理數據分析」

陽明交大統計所邀請櫛構科技發表「ESG碳管理數據分析」

櫛構科技執行長李緯明受邀於陽明交大統計學研究所分享「ESG碳管理數據分析」,探討數據對減碳的關鍵性。盧鴻興特聘教授強調結合數據分析與ESG的重要性,強化學界與業界的合作。

閱讀文章
節能安駕群眾募資,讓全民參與 ESG 減碳行動

節能安駕群眾募資,讓全民參與 ESG 減碳行動

櫛構科技節能安駕群眾募資將推出節能安駕AI教練App,以改善台灣運輸部門碳排放問題。只需5%參與者使用,一年可節省7200萬公升汽油,減少16.9萬公噸二氧化碳,相當于1.5億棵樹。募資項目注重永續發展,已完成第一階段群眾募資,需要持續支持

閱讀文章
櫛構科技於高雄智慧城市展圓滿落幕

櫛構科技於高雄智慧城市展圓滿落幕

櫛構科技於2023年3月30日至4月1日,應台北市電腦公會邀請參加第二屆高雄智慧城市展,於「淨零新創」主題區設立攤位。本次展覽吸引了來自16個國家地區、50個城市、逾300位的國際市政及企業組團前來參訪。

閱讀文章
櫛構科技受邀參加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攜手共創提升企業綠色競爭力趨勢論壇」透過 AI 技術助力企業實現 ESG 目標

櫛構科技受邀參加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攜手共創提升企業綠色競爭力趨勢論壇」透過 AI 技術助力企業實現 ESG 目標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的「攜手共創 提升企業綠色競爭力 趨勢論壇」於 5/22 圓滿落幕。本次論壇旨在促進企業綠色競爭力提升、追求環境永續發展及國際市場競爭力提升。論壇特別邀請到日月光半導體與櫛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各領域公司一同參與座談,凸顯了綠色競爭力在不同產業中的關鍵角色。

閱讀文章
閱讀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