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投資風險:你的綠色不是你的綠色
2023-8-15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到「什麼是綠色投資」、「為何綠色投資火熱了」「綠色投資的五種形式」等重點。
但是綠色投資不是一片綠色美夢,和任何投資一樣,都是帶有風險的。而甚至,因為綠色投資的特殊身份,相比於傳統金融商品非常新穎的角色,又有更多其他問題存在。
什麼樣的問題呢?國際間對綠色金融最大的顧慮,就是漂綠。
漂綠問題
綠色金融最大的問題,就是「投資的標的到底是不是真的綠色?」。
畢竟,在這波 ESG 浪潮中,想要進來蹭一波流量的金融商品比比皆是,投資人若沒有仔細做功課,很容易就不小心買的羊頭狗肉的商品。
甚至,因為這個領域太新了,國際上也還沒有一個統一標準規範什麼叫做「綠色」。這讓投資人做功課時又難度倍增。
跨國獨立金融智庫 InfluenceMap 於 2021 年 8月公布調查報告,他們使用《巴黎氣候協定》資本過渡評估來衡量,發現高達七成的 ESG 商品不符合巴黎協定的目標。
而其中以「氣候」為主題的基金中,竟然有五成不符合《巴黎氣候協定》。但即便如此,多數商品在宣傳時還是都打著「與巴黎協定目標一致」的口號,很明顯的是廣告不實。
除了廣告不實的問題以外,因為綠色金融的投資範圍非常廣大,投資人也時常不確定某個產業「到底算不算綠」?
一般來說,綠色投資可以分成五類投資對象:
- 重視環境永續發展的企業
- 再生能源或新能源企業
- 綠色基礎設施例如電力系統、交通或水資源等
- 綠色房地產
- 永續農場、林場、牧場、漁業養殖場投資
如果是直接投資再生能源、綠色基礎設施等,那爭議可能比較少一點。
但是例如,有一種綠色投資叫做「轉型金融」,專門提供給傳統的高碳排產業,讓他們融資進行永續轉型。像這樣類型的綠色金融,就有很多模糊地帶與問題了:後續是否有人監督公司是專款專用?還是會被巧立名目,開設一個永續宴席大家吃掉了?
歐洲銀行業管理局近期針對綠色金融漂綠風險發佈一篇報告,指出在許多大型投資案中,隸屬於淨零銀行聯盟(NZAB)的投資銀行將資金挹注在石化企業上,但是這些資金並沒有被用在永續轉型上。
而同樣報告也指出,國際上許多銀行業者即便公開宣布減碳、淨零目標,仍然投資資金給建設業者去蓋更多煤炭火力發電廠。
這些行為都是符合「漂綠」的定義,投資者在選購綠色基金、綠色債券基金時,務必要做好功課,才不會被巧妙的綠色包裝給唬過去了。
綠色金融確實可以在減緩氣候變遷和賺錢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在未來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但是目前仍然有非常多規範與監管力道需要加強,才能夠防範不肖商品混入。
延伸閱讀:到底什麼是「額外性」?決定碳權品質的關鍵
國際間永續金融重要倡議
為了協調、推進淨零金融活動,有許多國際組織與金融業發起國際倡議。以下是三個常見的:
赤道原則
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 Eps) 在 2003 年由花旗、荷蘭、巴克萊、西德意志等銀行共同制定,採用世界銀行的環境保護標準,協助銀行在投融資過程中把環境與社會責任納入評估,用於判斷一個投融資案件對環境的衝擊與風險程度。
按照赤道原則規範,需依照潛在環境及社會風險將案件分為A(高風險案件)、B(中風險案件)、C(低風險案件)3個等級。
如果是對環境衝擊高風險的 A、B 級,那客戶就需要找第三方機構來背書,做環境與社會風險評估報告、進行實地訪查等。
台灣目前已經有六家銀行加入,包括國泰世華銀行、玉山銀行、台北富邦銀行、中國信託、台新銀行、永豐銀行。
責任銀行原則(SRB)
簡單來說,責任銀行原則是一套框架,幫助銀行在營運業務上落實並且對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及巴黎協議的相關內涵。
但是,台灣不是聯合國成員,因此在台銀行業並不能簽署加入責任銀行原則,只能由銀行提出自願性遵守。國內目前有國泰世華、中國信託兩家銀行宣布自願遵循。
赤道原則與責任銀行原則其實很像,都是落實銀行業社會責任的指導框架,不過提出的單位不大相同。赤道原則出現較早,且是由民間銀行組織發起;責任銀行原則是由聯合國提出的。
責任投資原則(PRI)
早期名為「社會責任投資 (SRI)」,在 2006 年為聯合國重新整理,結合更客觀的評估方法,推出「責任投資原則(PRI)」。
PRI 提倡投資機構在評估投資標的時,不只是看企業的營運表現,也看企業是否有擔起社會責任、是否造成環境衝擊、勞工關係、上下游供應鏈碳排、再生能源比例等「非財務資訊」。概念上類似於「ESG 投資」,差別不大。
歐盟
為了解決綠色金融可能有不肖企業進行「漂綠」這個問題,歐盟近期推出「永續金融分類標準」(EU Taxonomy)作為抗衡方案。
永續金融分類標準是一個綠色分類系統,目的是界定一個商業活動究竟是不是「真的夠綠」,用這個系統來幫助投資人把資金投入真正對減緩氣候變遷有幫助的標的上。
這個分類標準強調的「綠色」有三個面向:
1. 六大面向
企業活動必須在「減緩氣候變遷、適應氣候變遷、保護水和海洋資源、向循環經濟過渡、防治污染、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等六大面向上至少在其中一項有重大貢獻。
同時在更細節面,永續金融分類標準也區分了「農林漁、製造、能源、運輸、建築」等七大產業,以及數十種經濟活動量化質化標準。
2. 無重大損害(No significant harm)
企業在做出六大環境面向貢獻時,同時不能夠對環境有任何顯著損害,否則就沒有意義了。
3. 遵循最低社會人權保障(Minimum Safeguards)
企業進行經濟活動同時必須維持最低人權保障標準,不得有侵害人權之事實發生。
台灣
在臺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於 2022 年 1 月,宣布 8 項境外 ESG 基金審查規範,目前在臺 19 家總代理、共 64 檔的境外 ESG 基金都需遵守。
金管會也自2017年起開始推動「綠色金融」,至今已經經歷多次迭代,來到「綠色金融行動方案 3.0」了。
「綠色金融行動方案 3.0」在 2022 年九月推出,主要是為了加強推進台灣在綠色金融的進程。這裡可以歸納出五個方案推動重點:
- 了解排放:幫助金融機構了解自己的碳排放情況,制定減碳目標,應對氣候變遷。
- 綠色投資:鼓勵企業做綠色轉型,引導金融決策考慮永續因素,促進綠色投資。
- 數據分析:整合氣候和環保資料,幫助金融機構分析,讓大家知道永續金融的進展。
- 人才培養:培養永續金融人才,讓永續理念融入金融業,影響整個產業和社會。
- 合作創新:金融業共同合作,關注氣候風險,探索科技在綠色金融的應用,一起推動永續發展。
真正的挑戰是碳減量!
各式各樣的綠色金融商品,都是為了提供企業進行綠色基礎設施、加速永續轉型用所必須要的資金。
在國際碳市場逐漸成形,台灣企業受到大量的供應鏈廠商與下游客戶要求必須要拿出永續績效來,減碳、環保已經不再是喊喊口號去海邊淨灘可以搞定的公關,而是真的和企業生存直接相關的議題了。
櫛構科技為十年以上數據科學與軟體開發背景團隊,我們是一群深入研究 ESG 與碳市場經濟的工程師團隊,目標以 AI 演算與數據分析工具,協助企業做到數據驅動的永續轉型願景。
除了隨手關燈,我們可以做更多。
※ 本網頁內容並非投資意見,亦不構成任何投資產品之要約、要約招攬或建議。本資料只作為一般用途,它並沒有考慮您的個人需要、投資目標及特定財政狀況。
參考資料
InfluenceMap Climate Funds: Are They Paris Aligned?
新聞稿-發布環境、社會與治理(ESG)相關主題之境外基金資訊揭露事項審查監理原則-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fsc.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