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究竟哪裡來的?從南非一場社會革命開始
2023-6-16忽然間,所有人都在聊 ESG 。
但這個浪潮似乎來的太快,許多企業對於 ESG、碳管理到底是什麼仍然非常半解一知,能夠說出「環境、社會、治理」就已經不錯了,而能夠說明永續報告書、ISO 14064 等名詞的人,若非特別做了功課,大概就只剩下永續小組負責寫報告的。
究竟 ESG 這個概念從哪裡來?又為什麼明明節能減碳、環保救地球等口號已經喊了幾十年, ESG 卻在 2022 年忽然走紅起飛,佔據所有企業經理人的眼光?
這篇文章,就要來爬梳 ESG 的歷史脈絡,好好說一場 ESG 究竟從何而來的故事。
1980s:一場以資本為工具的社會革命
ESG 是投資人用以檢視一間公司體質是否強健,是否符合社會責任,且是否能夠在充滿風險與動盪社會中韌性生存的投資指標。
ESG 的前身最早可以朔源到 1980 年代,由一群美國大學生點燃的社會運動,為了終止南非種族隔離政策,這項社會運動特別要求美國投資人針對那些仍然與南非做生意的企業撤資,以資本為工具,倡議投資人不要仰賴維持社會不公義結構的南非企業獲益。
這項撤資社會運動大量延燒,最後進入美國參議會,於 1986 年聯邦立法,以大量撤資南非企業,要求南非政府終止種族隔離政策。這項社會運動後來成為終止種族隔離、解放曼德拉的關鍵戰役。
這是第一代社會責任投資(SRI)首次聚焦,也是投資人第一次意識到可以藉由資本「做好事,同時獲益」,因此社會責任投資的概念逐漸進入主流,脫離原先只是宗教團體提倡反對菸草、軍武企業的手段。
1990年:Domini 400 Social Index
1990 年代,社會投資倡議者 Amy Domini 創建了 “Domini 400 Social Index”,優先選擇重視社會與環境責任的公司,而非只是單純考量財務損益,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不只關注財務損益的指數。
在當時,將社會和環境議題優先順序擺在財務損益之前,是非常冒險的行為。然而隔年,Domini 又創立了 “Domini Social Impact Equity Fund” 來試水溫。
而到了 2001 年,該基金總共吸引了 13 億美元資金,回報率 15.08%,證實了針對社會責任議題進行投資也可以有豐厚經濟回報,並非單純「花錢做善事」。
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
身處在永續領域,一定會聽過的名詞:「UNFCCC」,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全球永續進程的主要協調組織。
1992 年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歷史上最重要的會議之一: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又稱為里約熱內盧高峰會),總共有 155 個國家參與,並且共同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
UNFCCC 同時也是負責執行該公約的聯合國秘書處的名稱,辦公室位於德國,與另一個從屬於聯合國的跨政府組織「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共同進行全球減緩適應氣候變遷的工作。
這項公約成為後續「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的母法,奠定了「人類必須減緩並且停止人為破壞所產生的氣候變遷」這項共識,在這之後永續議題逐漸進入主流。
這項公約簽署締約方也從 1995 年開始召開締約方會議(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COP),也稱為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是永續領域所有人都一定會關注的年度重要活動。
1997年:京都議定書
1997 年,第三次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3)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了。
這是首次全球間針對氣候變遷有了共識,議定書規範全球必須在 2008 至 2012 年間將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比 1990 年平均水準還要再減少 5.2%,才能保障人類社會的福祉。
而京都議定書也是「碳排放交易」(Emission Trade)首度正式提出的文件。
京都議定書在歷史定位上有許多的「首度」,但是在成效方面就沒那麼的漂亮了:中國和美國作為最大的排放國並未參與其中,中國沒有設定具有約束力的目標,而美國則從沒有批准協定。加拿大最初參與,但在 2012 年因為意識到需要支付140億美元的罰款,因此中途退出。
1997年:全球報告倡議成立(GRI)
與京都議定書同年,現在最主流的永續報告書框架:「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成立。
該組織廣泛涵蓋企業的社會和治理議題,在起先以提供指南的方式存在,並且於 2016 年轉為首套全球永續報告標準框架。
2000年:碳揭露計畫組織成立(CDP)
2000 年,永續領域重要的獨立非營利組織:「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成立,成為大型投資者要求公司報告其永續表現和如何應對氣候風險的框架。
2004年:ESG 名詞首次誕生
2004 年聯合國與國際金融組織(IPC)發表的一份報告 "Who Cares Wins" 首次提出 ESG 這個名詞,向管理階層、董事會、投資人、分析師等各方都發出了相應的 ESG 呼籲。
2006年:責任投資原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PRI)
2006 年,聯合國籌組 70 位投資與環境專家,共同發表了六項責任投資原則,呼籲機構投資者將 ESG 表現考慮納入其決策中。
這六大原則包含:「決策過程納入 ESG 議題」、「積極推動所投資公司提升 ESG 表現」、「完整透明揭露 ESG 資訊」、「於投資界提倡 ESG 分析框架」、「提高落地責任投資原則的能力」,以及「充分報告相關活動和進展」。
2011年:永續會計標準委員會成立(SASB)
SASB 是目前除了 GRI 以外,最常見的永續報告書框架。
創始人 Jean Rogers 為提供不同行業公司有意義的會計標準,真實反映ESG因素對企業利潤的影響,因此在設計框架時特別針對行業別進行適配。
例如,飲料公司需要考慮水資源安全,而再生能源公司則需要考慮生產設備的環境影響等。
2015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為了接續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 ,聯合國大會在 2015 年首度提出 17 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且在後續幾年內,SDGs 進一步明確化,包括 169 個具體目標和 232 個獨立進展指標。
這些目標涵蓋了貧困、食品安全、健康、平等、水資源、清潔能源、就業、基礎設施、可持續性、氣候、海洋、生態系統、司法和合作等許多議題。
2015 年:《巴黎氣候協定》
2015 年在第 21 次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1),全球 195 締約國協議通過《巴黎氣候協定》,接續京都議定書的地位,並且明定需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空至於工業革命前水準的 2 度C 內。
巴黎協定相較於京都議定書,具有更明確的目標,並且也規劃了氣候相關投資,將世界各地開發中國家與氣候受災地區均納入協定中。
然而就如同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並沒有法律約束力,只能在該框架下依照各成員國意願自主進行,並且每五年檢視一次減排成績。
美國在 2019 年就曾經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並且在 2020 年生效。然後在美國政黨輪替後,於 2021 年再次加入巴黎協定。
2015 年:氣候相關財務揭露組織成立(TCFD)
2015 年,永續報告書框架三巨頭「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CFD)也誕生了。
TCFD 組織致力於制定氣候變遷風險相關的財務報告標準,幫助投資市場理解企業的 ESG 表現,藉此評估企業市值與運營風險。TCFD 撰寫對象以投資人、股票市場大眾為主,相較於 SASB 更偏重於氣候相關的風險揭露。
2020 年後,任何要加入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的公司都強制需要以TCFD 框架揭露本身 ESG 相關資訊。
2020 年:COVID-19 大流行和氣候災害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迫使數百萬員工在家工作,充分展示了一個看不見的風險可以怎樣在短短數個月內徹底顛覆世界經濟。
同時間,氣候變遷導致的災害加劇,包括極端高溫酷暑、森林火災、洪水和颶風。社會議題方面,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在警方羈押期間受虐致死事件,讓原本已經動盪不安的美國社會更加對立。
根據摩根大通調查,71% 的機構投資者認為疫情與隨之而來的社會動盪,會提高全球企業的風險意識和相對應行動,尤其是與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損失有關的風險。ESG 現在成為火熱潮流,與疫情密不可分。
2022年:特斯拉從 S&P 500 ESG 永續發展指數中被剔除
若要說去年在 ESG 界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新聞,大概就是特斯拉(Tesla)在 Elon Musk 開始談判收購推特短短一個月後,竟被 S&P 500 的永續指數名單中剔除。
道瓊指數公司 ESG 指數負責人在文章中寫道,特斯拉從永續指數中被剔除的主要原因是該指數進行投資組合再平衡,雖然特斯拉的 ESG 得分在該年基本上保持穩定,但相對於全球同行排名卻是下降的。
而其他原因也包括工廠中發生種族歧視與惡劣職場環境的醜聞,以及特斯拉對於自動駕駛事故的處理方式不良等。顯現 ESG 評估指標並不只是關於氣候與環境,也在乎多元、包容、公平等普世價值。
2023年:反 ESG 成為美國的政治議題
而在 2023 年,ESG 相關的最新發展,就是美國最新的「反 ESG 」浪潮反撲,讓氣候變遷再次成為美國政治角力戰場。
美國參議院在今年成功通過聯合決議,撤銷一項「允許美國勞動部退休金基金管理人將 ESG 納入考量決策中」的新規,
雖然這項爭議一路走進了白宮,並且已由美國總統拜登否決該決議,讓這項新規繼續生效,但這也象徵著 ESG 議題已經正式成為美國政黨間意識形態爭論的焦點,而非單純是過去具有共識的環境議題。
ESG 議題永無止盡,每一年都有新的變化,且又同時涉及會計、風險管理、金融市場、環境工程與企業文化等多重面向領域,對於初入碳管理、ESG 管理的新人,真的是霧裡看花。
然而永續轉型是無可避免的。在這波風口上,企業必須決定究竟自己要成為 ESG 領導者,或者被動地捲入浪頭,追趕數不盡的趨勢和名詞。
要在這塊領域搶得先機,除了強大的策略與企業文化轉型以外,運用數據分析能力推動企業永續轉型,也是企業必須善用的一大槓桿施力點。
櫛構科技由資料科學團隊組建,運用 AI 與 GIS 演算法建模協助企業分析營運數據,藉此協助企業運用數據力減碳,獲得「數據永續」的清晰視野。
除了隨手關燈,我們可以做更多。
參考資料
A timeline and history of ESG investing, rules and practices
Why COVID-19 Could Prove to Be a Major Turning Point for ESG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