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碳詞典》:「淨零」與「碳中和」有何不同?
2023-3-13「企業淨零」、「我們即將在2040年達到碳中和」...這些口號已經越來越常見了。
在永續轉型意識抬頭,企業各自紛紛提出自家永續策略、撰寫永續報告書的當下,我們常常看見這兩個字:「淨零」、「碳中和」交互使用。不過,雖然他們的目標聽起來相當類似,其實在實際定義上還是有不同之處。
本文,我們將探討「淨零」和「碳中和」之間的區別。
什麼是碳中和?
碳中和最直接的意義,就是把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給「抵銷掉」。這個抵銷的方法,最常見的就是購買國際上經由相關單位認證的碳抵銷專案所發布的碳信用(carbon credit)。
碳中和的概念比「淨零」更早被氣候科學家提出,其所指涉的範疇也比「淨零」更侷限一些:碳中和的範圍只包括「二氧化碳」的中和,並不包含所有溫室氣體的中和。
而甚至,在書面定義中,碳中和不一定需要減少排放量。國外有些不肖企業仍然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到大氣中,並通過大量購買便宜、可信度低的碳信用(carbon credit)來抵消這些排放,並宣稱自己達到了「碳中和」。
這樣的行為就是所謂的「漂綠」(green washing),沒有經過減碳的努力,把碳信用當作贖罪卷購買。很明顯地,這樣做並沒有解決氣候變化的根本原因。
什麼是淨零?
相對於「碳中和」,「淨零」書面定義中要求的就更高了些。
一個企業宣稱自己達到了「淨零」,必須先經過努力將其上下游供應鏈碳排放皆減到最低,再將剩餘的「減無可減」的碳排放以碳抵銷的方式中和掉,才是符合「淨零」的過程。
並且,「淨零」所指涉的範圍也不只是二氧化碳,還包括所有會造成溫室效應的溫室氣體,例如甲烷、N2O等。
因為「淨零」是相對比「碳中和」更嚴格的永續轉型目標,因此也被稱為企業永續的黃金標準,藉此達到 2015 年巴黎氣候協議,控制全球升溫在 1.5 度的目標。
提倡全球淨零的主要國際組織「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也針對「淨零」發布一份詳細的「淨零標準書」,提供有心進行永續轉型的公司一套有效的標準與工具達到淨零目標。
碳中和和淨零之間有什麼區別?
所以簡單來說,「淨零」是一個比「碳中和」更新的概念,其減排的範疇包括了所有的溫室氣體,並且要求企業先進行大幅度減碳,再將「減無可減」的剩餘排放進行抵銷;而「碳中和」則是較早期提出的永續轉型目標,範圍只包括了二氧化碳而不包含其他溫室氣體。
結論
雖然兩個名詞定義上有這樣的歧異,但在實務上「淨零」與「碳中和」是時常混用,且表達同樣一件事:企業必須進行減碳減量以及完全抵銷排放的永續轉型。
而實際上,區分這兩個名詞的細節定義,甚至孰優孰劣,並沒有太大的意義。畢竟真正重要的,是盡快在這一場永續賽局內詳細盤查,制定減量策略,並且儘早穩健執行,逐步達成永續轉型。
企業在進行盤查與減碳過程中,要做到精確制定減碳策略,勢必要運用數據與資料科學的分析來協助,結合永續轉型與數位轉型。櫛構科技運用 AI 演算法與機器學習,協助企業擁抱淨零,落實永續轉型。
在追求淨零的路上,除了隨手關燈,我們可以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