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中小企業的東南亞,如何推動永續轉型?
2022-12-29在全球淨零的路程上,東南亞有著特殊的地位。
儘管東南亞僅覆蓋地球表面的3%,但卻擁有世界20%的植物、動物和海洋物種,成為地球生物多樣性、固碳的重要地區。
而東南亞的經濟型態也非常特殊:微中小型企業(Micro, Small & Medium Enterprises, MSMEs)約佔東盟區域所有活躍商業實體的97%。
這些中小企業儘管規模不大,但據統計東盟有77%的組織專注於成為永續企業,並普遍開始採取基礎的減排措施,例如減少空調和電力,回收或安裝低能耗照明。
不只是企業,民眾問卷調查也顯示,東南亞國家居民對於氣候議題非常重視。
東南亞國家面對永續議題積極態度下,面對著哪些挑戰?又有哪些令人期待的進展?
政治面:決心不低,挑戰更大
新加坡是亞太地區第一個在2019年引入碳稅的國家,政府最近宣佈大幅提高碳稅,這將使碳稅在截至2030年的八年內增加16倍。
在2021年底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之後,東南亞國家永續轉型的決心大大提高,東協10個國家中有8個已提出淨零目標
新加坡交易所最近還從 2022 年 1 月 1 日起,對所有上市公司實施「遵守或解釋」 (comply or explain)制度,作為強制性氣候報告的監管手段。
新加坡政府也看見永續創新的重要性,設立規模1.33億美元的企業永續計劃(ESP)推動企業開發永續解決方案,落實於商業模式中。
但在高昂的決心面前,可能是更巨大的挑戰。
國家面對的其他重大議題,如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和全球通貨膨脹也在和氣候議題競爭,使得全面性的解決方案變得更加重要。
經濟面:綠色金融成長快速,但仍有資金缺口
研究顯示,東盟有77%的組織專注於成為永續企業,而轉型動機則主要來自利益關係人和政府的永續要求與獎勵措施。
利益關係人的需求既包括內部利益相關者,如股東和員工的推動,也包括外部利益關係下,如個人客戶或政府採購機構。
財政激勵措施包括獲得綠色金融、綠色貸款,以及與綠色相關投資免徵進口關稅和稅收等。
然而,許多企業追求永續發展時並沒有充分的理解與資源,報告指出只有23%的企業擁有清楚的永續策略。
在資金方面,2020 年至 2021 年間,私人和風險資本永續發展投資呈現指數級增長。自 2020 年以來,該地區的累計投資額為 150 億美元。
在2021 年,私募股權/風險資本投資者在東南亞以永續發展為重點的新創企業投資價值,比 2020 年高出 3 倍。
但即使發展快速,面對氣候變遷挑戰仍然有巨大資金缺口。若用最新的國家自主貢獻(NDC)政策預測改善計算,與2030年目標相比,東南亞地區存在2.6至3.2億噸的巨大排放差距,仍需要額外的3兆美元投資彌補。
社會面:普遍重視氣候議題
也許因為東南亞地區是氣候災害所衝擊的地區之一,在社會風氣方面,民眾普遍認為氣候議題非常的重要。
在東南亞三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絕大多數人民支持「2030年保護世界30%生物多樣性(30x30)」的全球目標。
最近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馬來西亞96%、印尼98%和菲律賓95%的人贊成這一目標。此外,84%的馬來西亞人,94%的印尼人和85%的菲律賓人希望看到各自的政府採取行動實現「30x30」。
而投資市場方面,91%的東南亞消費者希望在永續投資方面有更多選擇。
從問卷統計結果顯示,消費者非常重視氣候議題,許多人願意嘗試永續方案,並表示希望在永續投資方面有更多的選擇。
東南亞永續轉型的三大挑戰
國家能源安全
對於快速工業化的東南亞國家而言,確保能源安全是政府的重要任務。但在近期烏俄戰爭影響下,這項任務並不容易。
而許多國家也正在從低成本國內煤炭轉型到替代能源中間的過渡期,非常仰賴外國能源供應(例如印尼),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正在和氣候議題競爭,使得如何分配有限的資源成為政府一大難題。
成本和經濟需求
永續轉型的基礎設施成本對東南亞國家而言非常高昂(如再生能源電網、電動車充電樁等),可能會直接影響國家預算。儘管大多數國家皆已提升減碳目標,短期的經濟優先事項和目標都有可能影響減碳進程。
企業缺乏永續知識和相關資源
新加坡中華總商會(SCCCI)的年度商業調查顯示,阻礙中小企業永續發展努力的三大挑戰是「高成本」、「優先考慮企業生存」以及「缺乏理解和實施相關永續發展的能力和資源」。
報告指出,中小企業普遍缺乏關於如何進行減排和氣候適應準備的具體、詳細的知識。
在這方面,政府、行業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可以發揮明確的作用,主要以資訊和知識的形式提供支援。
未來展望:教育與數位轉型是關鍵
東南亞國家商業型態獨特,九成由中小企業組成,而這些老闆們也都很理解氣候議題、永續轉型的重要性。
澳洲科廷大學Michael T. Schaper教授指出,其實大多數能夠幫助中小企業走向低碳、淨零甚至負碳的工具都已經具備,我們並不需要創造新的工具,而是應該幫助這些企業家獲得並協助使用減碳工具。
Schaper 也指出,專注於立即可行動的減排方案,例如。強調中小企業可以在自己的企業中輕鬆實施的簡單、直接的行動,例如節約能源、採購低碳足跡原料、回收企業廢物、使用電動車轉型、讓員工遠端工作減少通勤、碳盤查...等,皆可以產生巨大的效果。
鑒於中小企業的規模非常大,即使是很小的個別減排量,也有可能產生巨大的總體影響。
而除了立即可行動的方案以外,東南亞中小企業的數位轉型也是關鍵之一。
例如在印尼,eFishery 專注於協助魚蝦養殖者數位轉型提高生產力,同時創造永續養殖環境。
eFishery 協助安裝智慧聯網的自動餵魚器,為農民提供金融貸款或「先使用後付款」類型的計劃,後續再分銷直接從農民那裡獲得的魚蝦產品。
eFishery 不只是漁業電商平台,而是提供漁民轉型技術和數據,也會在漁民收穫前提供急需的經濟援助,形成一個合作社式的、數據電子漁業生態網。
埃森哲研究表明,人工智慧、雲端科技、區塊鏈、數據分析、物聯網等可以成為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技術。其中,AI 人工智慧是一個特別強大的工具:在該永續技術調查中成功減少生產和運營排放的公司有 70% 使用 AI 人工智慧來成功達成減排目標。
而在台灣,新創團隊櫛構科技以資料科學分析碳排放數據,藉由AI標記排碳因子,數據分析制訂減排策略。
除了隨手關燈,我們可以做更多。
來源
Southeast Asia’s Green Economy 2022 Report
Data point: what’s driving ESG adoption in ASEAN countries?
Facilitating the green transition for ASEAN SMEs A toolkit for policymakers
SME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IN SOUTHEAST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