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簡明.碳辭典》:內部碳定價

2023-2-21
《簡明.碳辭典》:內部碳定價
永續相關名詞百花齊放,當局者迷有如霧裡看花?沒關係,《簡明.碳辭典》助你清晰明鑑。

又來到《簡明.碳辭典》系列,一篇文深聊一個碳名詞,國際最新趨勢不再混亂,聊時事,秀常識兩相宜。

氣候法已三讀通過,在今年可以預見的未來即將由高排碳的企業開始徵收碳費,並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產業鏈中的中小企業也即將面臨海內外各種碳盤查、碳減量的壓力。

這個情況中,最常聽到的是「客戶問我說」。客戶問我說「有沒有做碳盤查?」,客戶問我說「能不能先填一下這個碳足跡表單?」,客戶問我說「你們家材料是否比另一家碳足跡更低」?

「客戶問我說」就像是一個傳話遊戲一樣,一個問一個,直到傳透了整個供應鏈,從最下游到最上游。

台灣的企業該如何玩好這場傳話遊戲?第一步當然是先做好自身的「碳盤查」,清楚計算自身的碳排放量。

而完成盤查之後,作為減碳策略的一種,公司永續部門可以考慮引入碳管理重要手段:「內部碳定價」策略。

什麼是內部碳定價(ICP)?

首先我們先理解「碳定價」為何物。

「碳定價」是一種精神,要將無形的碳排放貼上一個價格標籤,好讓隱形的外部成本可以反映在企業的營運上,藉此減少碳排放量。

碳定價的精神則展現在四種形式上:

  1. 總量管制:由政府規定一個全國性的總排放量,再把配額分配給各大企業,藉由逐年減少配額達成減排的成效。
  2. 碳費:由政府直接針對企業碳排噸數收取碳費,類似針對空污收取費用一樣。
  3. 碳信用/碳抵銷機制:企業在經歷減碳努力後,可以藉由購買經過國際認證的減碳計畫單位所開發的碳抵銷額度(carbon credit),來抵銷掉部分企業自身的碳排放。
  4. 內部碳定價

(延伸閱讀:碳定價、碳交易、碳中和、淨零、碳關稅、碳捕捉、碳預算...一次搞懂16個碳名詞

內部碳定價就像是把國家政府層級所做的碳定價遊戲,搬到公司內部來執行,藉此協助企業達成永續轉型。

根據 2022 年 CDP 報告 ,在 2022 年全球已有 1,077 間公司回報開始推動 ICP,並且有 1,601 間公司回報會在兩年內開始執行 ICP。

推動內部碳定價(ICP)國際企業數量逐年上升,是國際趨勢
推動內部碳定價(ICP)國際企業數量逐年上升,是國際主流趨勢。(圖片來源

內部碳定價(ICP)怎麼做?

國際企業都在做的 ICP,最主流的作法有兩種。

碳費

就像政府直接跟企業收碳費一樣,企業也可以自己決定要對各部門收碳費。

這通常是由管理層訂定,要求各部門開始針對自己的碳排進行盤查,並且依照噸數收取碳費。

這個碳費也不會莫名落入股東口袋裡,一般來說,這份碳費會成立氣候基金,回到各部門手上進行低碳投資,專款專用。

這樣的作法有兩大好處,在顯著提高各大部門減排動機的同時,也讓各部門有預算可以進行減碳投資,這才有錢可以真的進行轉型。

例如台達電就採取這樣的做法,把碳費直接訂在 300 美元/噸 CO2e 的高價,積極推動企業永續轉型。

不過,300美元碳費可以說是天價了,並不是所有企業都需要模仿這點,而直接徵收碳費的方案也是 ICP 中阻力最大的一個選項(直接從部門口袋中掏錢),相當考驗公司上下對減排的共同的認知與領導人的魄力。

影子價格

另一個更常被考慮,CDP 問卷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企業採用的,則是「影子價格」。

如同其名,影子價格是把企業所預期的「未來即將發生的碳價格」投影在現在的成本分析與決策中,在評估各項方案中把還未發生的「碳費」也考量進去。

一個很簡單的舉例:新的部門規劃可能要考慮火力發電與再生能源兩種選項,若將碳排的影子價格考量進去,火力發電未必是最便宜的選項。

這樣的計算方式,讓影子價格成為一種「虛擬碳價」,碳成本並沒有實質金流(不用從口袋掏錢),執行容易也不影響會計報表,因此成為廣受企業歡迎的方案。

影子價格的著名案例是美國耶魯大學在 2015~2016 年開前減排計劃,引入 ICP,是全球第一間執行內部碳定價的大學機構。

耶魯大學使用影子價格機制,依照當時美國聯邦政府的定價為 40 美元/噸 CO2e 。並且要求校內 20 棟建築物每年減排 1%,如果減排績效高於這個目標就可獲得相對基金。

相反的,績效差的要上繳碳費,作為這份基金的來源。

其成果顯示,有納管的建築物減碳績效顯著大於沒有納管的建築物。而耶魯大學的經驗中也顯示,制度設計是推行 ICP 的關鍵。好的制度則需要經過實際推動,獲取經驗才能修改。

因此推動 ICP 初期,團隊是否能夠一起勇敢犯錯,在試錯中前進,會是永續轉型的第一項挑戰。

推動 ICP 碳費應該訂多少?

要推動 ICP,會遇到的第一個問題肯定就是「所以碳費要訂多少?」。訂定這個數字確實不容易,必須依照企業自身情況、產業型態與國際標準去做估算。

以下提供兩種碳費訂定的思路參考。

損害成本法

評估企業碳排放的外部社會成本,但因為衡量方法差異很大,因此往往參考國際機構訂定的社會成本或影子價格,例如 IPCC、WRI、World Bank 等。

在 2022 年報告中,IPCC 指出大多數國家的碳費落在 1 美元到 127 美元之間,並且超過一半的國家定價超過 10 美元。

以下則是 CDP 調查獲得的各國、各行各業碳費參考值:

國際間各產業企業內部碳定價(ICP)分布範圍
國際間各產業企業內部碳定價(ICP)分布範圍(資料來源

隱含碳費

除了參考國際指標所提供的外部成本以外,企業也可以從內部實務面去制定碳費。

例如透過 SBTi 認證去計算企業的科學化減量目標,假設算出來是到 2030 年企業要減排 1,000 噸 CO2e,而要達到這個目標估計成本是 20,000 美元,那麼 20 美元/噸 CO2e 就是一個企業內部的碳費參考值。

內部碳定價(ICP)會削弱企業競爭力嗎?

在氣候損害的風險(包括徵收碳費)還未來到時,企業採取永續轉型的預防性措施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各種額外成本,被稱為「碳風險」。

一份針對台灣企業氣候轉型碳風險研究指出,ICP 確實落地執行下,可以有效控管碳成本下降,並讓碳效益上升。在減排的同時促進減碳投資,開啟一個走向永續的正向循環。

從迴歸分析的結果來看, ICP 並不是額外讓企業更加燒錢的管理手法,反而是落實永續轉型的一項必須採取的手法。

在 ICP 運用得當的情況下,可以降低轉型中可能產生的碳風險,讓企業面對未來可能產生的氣候相關風險更加有韌性。

法國三巨頭銀行之一的興業銀行(GLE),是全球第一家推動 ICP 的金融機構。

他們的目標,是以 2012 年為基準年,設定 2015 年要減 11% 碳排放。 而他們的做法有三個:

  1. 碳費:每一個事業單位根據排放量上繳碳費
  2. 再分配:徵收來的碳費,放回去重新分配於各事業單位的減碳計畫
  3. 獎勵機制:在公司內部成立減排獎項,讓各個事業單位來提案競賽,獲獎者補助其提案經費,最高達 100%。

因此可以看見,公司徵收碳費並不是將錢收去股東口袋,而是做了一種重新分配,讓各部門都多出一筆預算,可以也必須要進行減排行動。

在內部進行減排提案徵選也可以促進內部永續轉型的認知,以興業銀行 減排獎項為例,在 2012-2015 三年間合計有 119 個提案獲獎,並且平均每年為興業銀行節省 1180 萬美元費用。

這個案例一改過去認定的「做環保就是燒錢」,顯示出永續經營是一種企業體質轉型,從企業文化層面推動永續觀念,而不是一昧的做公關。要推動文化轉型,在台灣已經相對成熟,有許多企業採納的 ICP 不失為一個好的起點。

(延伸閱讀:關於ESG,一篇文說清楚

而為了要有效推動 ICP,企業在設計制度之前一定要先做好內部碳盤查。畢竟,要省錢,總要先知道自己怎樣花錢。

在碳盤查階段,廠房內的機具碳排放還算好計算,以及移動的運具都還算好計算,但當來到制訂減排計劃的階段,在運具方面唯一的資料就只有一堆油單,一個數字,這時永續部門就頭痛了。

櫛構科技運用 AI 演算法與 GIS 地理圖層資訊系統設計了運具軌跡碳排分析雲端平台,為企業自家車隊提供有效碳排放數據洞察與雲端演算平台,方便企業進行碳管理,落實永續轉型。

除了隨手關燈,我們可以做更多

更多文章

櫛構科技於高雄智慧城市展圓滿落幕

櫛構科技於高雄智慧城市展圓滿落幕

櫛構科技於2023年3月30日至4月1日,應台北市電腦公會邀請參加第二屆高雄智慧城市展,於「淨零新創」主題區設立攤位。本次展覽吸引了來自16個國家地區、50個城市、逾300位的國際市政及企業組團前來參訪。

閱讀文章
櫛構科技受邀參加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攜手共創提升企業綠色競爭力趨勢論壇」透過 AI 技術助力企業實現 ESG 目標

櫛構科技受邀參加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攜手共創提升企業綠色競爭力趨勢論壇」透過 AI 技術助力企業實現 ESG 目標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的「攜手共創 提升企業綠色競爭力 趨勢論壇」於 5/22 圓滿落幕。本次論壇旨在促進企業綠色競爭力提升、追求環境永續發展及國際市場競爭力提升。論壇特別邀請到日月光半導體與櫛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各領域公司一同參與座談,凸顯了綠色競爭力在不同產業中的關鍵角色。

閱讀文章
政府結合科技新創 攜手解決交通碳排與安全問題

政府結合科技新創 攜手解決交通碳排與安全問題

2023年 「AI碳為觀止」隊伍由數位產業署與臺南市政府交通局攜手交通部運研所、櫛構科技、資策會及新營客運,共同提出「車輛減碳安心一站通」參與2023總統盃黑客松,旨在解決大眾交通工具對於民眾生活的重要議題。

閱讀文章
歐洲將近五成企業都有嫌疑!六種花式「漂綠」現象

歐洲將近五成企業都有嫌疑!六種花式「漂綠」現象

2023 年永續之年風生水起,各家企業都在討論「如何做永續、ESG」,各大論壇、展覽也紛紛出爐。但在各家企業紛紛開始玄傳自己的 ESG 承諾、永續轉型表現、進度等,許多質疑是否是在「漂綠」的聲浪也隨之出現。這對有心進行永續轉型的企業,也是一層無形的壓力:究竟,公司與大眾溝通自己在 ESG 方面的努力,怎樣才算是一種漂綠呢?

閱讀文章
綠色投資風險:你的綠色不是你的綠色

綠色投資風險:你的綠色不是你的綠色

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到「什麼是綠色投資」、「為何綠色投資火熱了」「綠色投資的五種形式」等重點。但是綠色投資不是一片綠色美夢,和任何投資一樣,都是帶有風險的。而甚至,因為綠色投資的特殊身份,相比於傳統金融商品非常新穎的角色,又有更多其他問題存在。什麼樣的問題呢?國際間對綠色金融最大的顧慮,就是漂綠。

閱讀文章
解構綠色投資:充滿機會的十年

解構綠色投資:充滿機會的十年

自 2015 年巴黎協定後,綠色金融開始漸漸受到國際重視。近期非常熱門的「碳權」交易,碳市場、綠色債券、碳權 ETF 等,也都算是在「綠色金融」的範圍下。綠色金融在台灣也已經變成一股熱潮,標榜著「善盡社會責任,同時維持收益」。不過,綠色金融講那麼久,投資在所謂的「綠色」商品上,就真的可以促進淨零永續轉型的進程嗎?綠色金融商品,又各自有什麼樣的形式呢?

閱讀文章
閱讀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