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很重要所以說 CBAM(2):求進口商的心理陰影面積

2023-7-17
很重要所以說 CBAM(2):求進口商的心理陰影面積
很有可能未來在國際貿易市場上將有標準一致化的碳邊境調整機制。在 CBAM 這第一響之後,「節能減碳」正式從可有可無的做做好事,變成事關企業生存的重要課題。 圖片來源

上一篇講完了 CBAM 如何算碳,這篇就來講講「如何算錢」,以及進口商未來必須要做的事情有哪些、進口商在這場遊戲規則中,有哪些應該注意的眉角,以及如何應對的策略。

目錄

  1. CBAM 這筆帳該怎樣算?再算錢的部分
  2. 對我國出口影響
  3. CBAM 挑戰來了!企業應該怎樣應對?

CBAM 這筆帳該怎樣算?錢的部分

進口商申報產品碳排放量後,會被要求拿來和歐盟地區內的該商品類別基準值進行比較。

一但超過了基準值,進口商就必須購買以噸二氧化碳當量為單位的 CBAM 憑證,類似於購買 EU ETS 境內的碳權來「抵銷」超出的碳排量。CBAM 憑證的價格依照 EU ETS 每週平均收盤價格計算。(在 2023 年 2 月為 100 歐元)

也因為 CBAM 綁定的是「碳定價系統」,所以購買 CBAM 憑證的每噸碳的費用,可以扣掉進口商已經在台灣支付的碳價。

總結來說,計算公式就會長這樣

(產品碳排量 - 歐盟同類產品免費配額排放量) x 出口量 x (EU ETS 碳價 - 我國碳價)= CBAM 憑證費用 (=台灣口頭常說的「碳關稅」)

就算可以扣掉碳價,以台灣碳費可能起價 300 元台幣計算,仍然只是歐盟碳價(~100 歐元)的十分之一。

歐盟 CBAM 系統等於是直接向全球宣布,自家的 EU ETS 排放交易系統直接適用於全球所有進口商,想跟歐盟做生意,就必須玩同樣的碳遊戲規則。

這讓全球歐盟進口商面臨巨大壓力,弱沒有充分減碳到歐盟基準值,就會必須付出一筆可觀的「碳成本」費用,與其未來持續付出關稅,不如現在就開始投資減碳轉型。

另外,要注意的一點是,自願市場的碳抵銷額度(VCM carbon offset)並不被 CBAM 認可,因此購買所謂的「國際碳權」(碳信用、碳抵銷、碳補償等,英文都是 carbon offset),是無法應用於 CBAM 貨物排放量申報。

CBAM 與全球對我國出口影響

CBAM 系統建立後,短期內主要會影響的是台灣製造業的鋼鐵與鋁產品,而高雄為工業重鎮,以金屬製品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為主,將會受到最大影響。

產品方面來看,2021 年我國輸歐鋼鐵材料與製品約有 246 萬噸 (約佔 1/5 外銷品重量),台灣產業中受到衝擊最大者應為「鋼鐵製扣件」(螺釘與螺栓),占出口比例逾28%。

而台灣第三、第四大出口市場分別為美國與歐盟,合計占台灣出口 21.8%。

國際碳邊境調整趨勢由歐盟開出第一槍,其他如英國、日本、澳洲等也正在考慮中,美國目前也提出「清潔競爭法案」(CCA),雖然美國目前還沒有全國碳定價政策,然而目前已經制定出「每噸 55 美元」的共識,針對進口貨物超出國內平均商品碳排水準收費,可見未來歐盟美國兩大市場皆有計畫建立自己的碳邊境調整機制。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我們可以確定國際貿易市場上將有標準一致化的碳邊境調整機制。在 CBAM 這第一響之後,「節能減碳」正式從可有可無的做做好事,變成事關企業生存的重要課題。

CBAM 挑戰來了!企業如何應對?

數位時代調查顯示,國內有超過九成的企業無法完整盤查範疇一到範疇三的碳排放數據。在 CBAM 這三年過渡期中,將是台灣許多出口企業急迫進行碳盤查、減碳的一段時期。

針對貨品盤查、計算碳排放量,其實並不難,只要有好好做過組織溫室氣體盤查、碳足跡實務經驗的的企業,都有辦法進行「簡單貨物」、「複雜貨物」的計算。

真正難的,是歐盟已經表明了減量的決心,可預見的是對於台灣製造產業而言,未來碳成本只會節節高漲。

因此在碳排放計算完之後,企業如何用逐步減少製程碳排放量,直球對決「碳管理」的挑戰,才是最核心的企業生存課題。

這門全新的「碳管理」領域,在在要求著企業與利害關係人的溝通能力,以及大量數據收集與處理的挑戰,十分要求企業的「數據治理」能力。

且數位時代的調查也顯示,42% 的企業認為「缺乏先進工具」是進行完整碳盤查,永續轉型的一大門檻。

櫛構科技以豐富資料科學背景團隊組成,致力於應用 AI 演算法建模,開發自動化盤查、計算碳排放,並且根據大數據洞察提供減碳建議之智慧工具,協助企業制定數據驅動的永續策略,藉此落地永續願景。

除了隨手關燈,我們可以做更多

參考資料

EUR-Lex - 32023R0956 - EN - EUR-Lex (europa.eu)

The EU Agreement on a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 White & Case LLP (whitecase.com)

Emissions cap and allowances (europa.eu)

更多文章

櫛構科技於高雄智慧城市展圓滿落幕

櫛構科技於高雄智慧城市展圓滿落幕

櫛構科技於2023年3月30日至4月1日,應台北市電腦公會邀請參加第二屆高雄智慧城市展,於「淨零新創」主題區設立攤位。本次展覽吸引了來自16個國家地區、50個城市、逾300位的國際市政及企業組團前來參訪。

閱讀文章
櫛構科技受邀參加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攜手共創提升企業綠色競爭力趨勢論壇」透過 AI 技術助力企業實現 ESG 目標

櫛構科技受邀參加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攜手共創提升企業綠色競爭力趨勢論壇」透過 AI 技術助力企業實現 ESG 目標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的「攜手共創 提升企業綠色競爭力 趨勢論壇」於 5/22 圓滿落幕。本次論壇旨在促進企業綠色競爭力提升、追求環境永續發展及國際市場競爭力提升。論壇特別邀請到日月光半導體與櫛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各領域公司一同參與座談,凸顯了綠色競爭力在不同產業中的關鍵角色。

閱讀文章
政府結合科技新創 攜手解決交通碳排與安全問題

政府結合科技新創 攜手解決交通碳排與安全問題

2023年 「AI碳為觀止」隊伍由數位產業署與臺南市政府交通局攜手交通部運研所、櫛構科技、資策會及新營客運,共同提出「車輛減碳安心一站通」參與2023總統盃黑客松,旨在解決大眾交通工具對於民眾生活的重要議題。

閱讀文章
歐洲將近五成企業都有嫌疑!六種花式「漂綠」現象

歐洲將近五成企業都有嫌疑!六種花式「漂綠」現象

2023 年永續之年風生水起,各家企業都在討論「如何做永續、ESG」,各大論壇、展覽也紛紛出爐。但在各家企業紛紛開始玄傳自己的 ESG 承諾、永續轉型表現、進度等,許多質疑是否是在「漂綠」的聲浪也隨之出現。這對有心進行永續轉型的企業,也是一層無形的壓力:究竟,公司與大眾溝通自己在 ESG 方面的努力,怎樣才算是一種漂綠呢?

閱讀文章
綠色投資風險:你的綠色不是你的綠色

綠色投資風險:你的綠色不是你的綠色

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到「什麼是綠色投資」、「為何綠色投資火熱了」「綠色投資的五種形式」等重點。但是綠色投資不是一片綠色美夢,和任何投資一樣,都是帶有風險的。而甚至,因為綠色投資的特殊身份,相比於傳統金融商品非常新穎的角色,又有更多其他問題存在。什麼樣的問題呢?國際間對綠色金融最大的顧慮,就是漂綠。

閱讀文章
解構綠色投資:充滿機會的十年

解構綠色投資:充滿機會的十年

自 2015 年巴黎協定後,綠色金融開始漸漸受到國際重視。近期非常熱門的「碳權」交易,碳市場、綠色債券、碳權 ETF 等,也都算是在「綠色金融」的範圍下。綠色金融在台灣也已經變成一股熱潮,標榜著「善盡社會責任,同時維持收益」。不過,綠色金融講那麼久,投資在所謂的「綠色」商品上,就真的可以促進淨零永續轉型的進程嗎?綠色金融商品,又各自有什麼樣的形式呢?

閱讀文章
閱讀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