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做永續一定要懂的三個數字:14064-1、14064-2 與 14067

2023-05-15
做永續一定要懂的三個數字:14064-1、14064-2 與 14067
做永續一定要懂的三個數字:14064-1、14064-2 與 14067 圖片來源

永續熱浪正在台灣各大企業中翻攪,隨著環保署將溫室氣體盤查入法,現在每間公司都面臨著盤查的壓力。

然而第一次踏入溫室氣體管理的領域,可能會立即被一堆英文縮寫與數字給整暈了,搞不清楚到底誰是誰:GHG、scope、碳匯、碳抵銷、碳市場、碳權、ESG、14064-1、14064-2、14064-3、14067...它認得你,你可不認得它。

到底是怎麼回事,這一切怎麼這麼複雜?

沒事沒事,關於碳名詞的部分可以看上一篇,而數字的部分我們就在這篇把 14064、14067 家族一次搞清楚。

ISO 14064:溫室氣體盤查系列

ISO 14064 是一個三胞胎兄弟,包含了 14064-1、14064-2、14064-3 三種標準,各自有不同的應用層面。以下我們一個一個介紹。

14064-1:組織層面

ISO 14064-1 是溫室氣體盤查的第一套標準守則,是任何一位永續人員都必須熟悉的,直接針對整個企業所有活動與溫室氣體排放源進行清算,在尺度上被稱為「大門到大門」(Gate-to-gate)的標準。

簡單來說, 14064-1 讓永續人員知道「怎樣針對一間公司進行溫室氣體盤查」(GHG inventory)。

14064-1 也提供永續人員一套「如何撰寫溫室氣體盤查報告」的指引,藉此標準化每間企業的盤查報告。這種標準化的精神也是 ISO 組織存在的用意,不然隨便各間公司各自盤,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每間公司都無法比較了。

14064-1 實際上有什麼內容呢?大致上可以總結成「邊、源、算、報、查」:

:定義組織和運營邊界,對於旗下有子公司等情形則以「股權法」(照股權比例分配)或「營運控制法」(分辨是否具有實際影響力)來決定如何制定邊界,並且說明排除了哪些邊界

例如公司內自己成立的員工餐廳就要算,但如果是開在公司內的小七就不算是公司的排放。在這一步驟永續人員必須清楚定義盤查邊界,以及如何說明如何決定這項邊界的。

:鑑別溫室氣體排放源、溫室氣體匯、溫室氣體儲存庫等(Source, Sink, Resevoirs, SSR),包括直接與間接排放源,範疇一、二、三(類別一~六)等具有重大性的排放源,並且必須解釋為何排除某些排放源。

:執行計算所有排放源於某年度間的實際排放量以及移除量,並且設立基準年作為比較依據(自己和自己過去比)。

:撰寫溫室氣體排放清冊(GHG Inventory),並且管理數據品質、計算出數據的不確定性。

:包括內部稽核與外部查證。內部稽核由每間公司自行決定如何 double check,外部查證則非強制每間公司都需要查證,但若屬於符合資格必須查證的公司,則最少每三年必須查證一次

(延伸閱讀:寫完報告還要檢查?哪些公司強制規定需要查證?)

執行完成溫室氣體盤查後,結果除了會被寫進永續報告書以外,也必須登錄於環保署的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

14064-2:專案層面

如果說 14064-1 要看的是「一間公司排放多少溫室氣體」,那 14064-2 就是看「一間公司做了哪些減碳努力」。簡單來說,前者是量體重,後者是減肥計劃。

ISO 14064-2 的意義是要讓企業擬訂「減碳計畫專案」時有一個依據,因此在尺度上並不是以整間公司去考量,而是以一個「減碳專案」為單位,提供永續人員指引去設計、執行、報告一個合理的「減肥計劃」。

因此在內容架構上, 14064-2 和 14064-1 頗為接近,一樣會經過「邊、源、算、報、查」等階段,唯一差別只是在尺度上,14064-1 看整間公司,14064-2 看某個減碳專案,且報告目的是減碳成效,因此更注重的是「預計/實際上減肥幾公斤」。

14064-3 :查證/確證層面

ISO 14064-3 就不是給企業用的指引了,而是提供給第三方「查證機構」所使用的,針對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冊(清冊=盤查報告)與減碳努力的成效進行實際檢驗的指引規範。

而哪些第三方單位符合資格可以來檢驗?這個挑選標準就是 ISO 14065,並且由主管機關(環保署)進行挑選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在 14064-3 中,查證(verification)與確證(validation)這兩個字同時出現,並不是贅詞,而是兩個定義不同的詞。

簡單來說,「查證」(verification)是過去式,只針對已經完成了的專案、主張透過客觀證據確認規定的各項要求都已經被執行,而「確證」(validation)則是未來式,是在評估一個預測的主張是否合理,是不是真的可行,因此只有在 14064-2 的減碳專案中會用上確證。

這兩個名詞的差異,在 ISO/IEC 17029:2019 3.2 與 3.3 有更細節的說明。

ISO 14064 是一個三胞胎兄弟,包含了 14064-1、14064-2、14064-3 三種標準
(圖片來源:櫛構科技,洪貫庭繪圖)

ISO 14067:產品層面

ISO 14067 和 14064 系列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14067關注一個「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所產生的環境衝擊與溫室氣體排放量,而不是關注「某公司」在某一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在尺度上,我們也稱呼 14067 所看的尺度是從出生到死亡:「搖籃到墳墓」(Cradle-to-grave)的過程中所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當量。

這項產品不一定是物品,也可以是一項服務。例如中華電信就也有針對臨櫃服務去計算每服務一個人的平均碳足跡

在 14067 裡核心的方法論是「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用來計算產品從原物料階段、生產、配送、使用到最後銷毀,整個週期裡對環境的衝擊。

然而怎樣定義一個產品的生命週期?在 ISO 14040 和 14044 標準中就有針對生命週期提出四個重要要求: 1. 範疇界定:定義系統邊界。例如製造半成品(螺絲釘、塑膠粒等) B2B 的企業盤查範疇可能就只會是「原物料 -> 製造」,頂多加上配送運輸;然而 B2C 企業的碳足跡就很有可能是「原物料 -> 製造 -> 配送銷售 -> 使用 -> 廢棄處理」一個完整的生命週期。在這個階段找到產品適用的 PCR (產品分類規則)也是重要任務,可以參考環保署的國內已制訂 PCR 網站
2. 盤查計算:分析所有原物料使用、廢棄物處理、能源使用、副產品、污染物等等對於環境的衝擊,例如溫室氣體排放量,或者是否有造成其他土地使用、生態衝擊、城市環境影響等。在這個階段也會使用 GWP 進行碳排放量的計算。 3. 衝擊評估:選擇適當的量化方式將產品生命週期裡的所有衝擊分類並且量化,方便進行比較。 4. 結果報告:再把上述做完的整體分析做成碳足跡報告。

14067 的重要性有幾個,一個是企業盤查完一項產品的碳排放來源比例後,才有充分數據可以進行製程優化迭代,減少產品碳足跡,同時也意味著減少企業碳排放量,甚至是減少成本。

而另一點更實務地說,不只是歐盟 CBAM 會影響出口至歐盟地區的企業,其他如上游供應鏈廠商、下游客戶也會相互要求產品必須要有碳足跡標章。

甚至投資人也會看你一間公司的碳足跡盤查是否有做到位,藉此評價一間公司的 ESG 表現,因此做好溫室氣體盤查與碳足跡盤查,對於上市櫃公司來說更是重要。

所以三個數字有何不同?

14064-1、14064-2、14067 這三者,最大的不同在於「維度」
14064-1、14064-2、14067 這三者,最大的不同在於「維度」(圖片來源:櫛構科技)

14064-1、14064-2、14067 這三者,最大的不同在於「維度」。

14064-1 準則關心的是「組織」,也就是一間公司到底排放了多少溫室氣體,以及怎樣把這些溫室氣體排放資訊做成一份標準化的排放盤查報告書,或者「清冊」(Inventory),在盤查維度上屬於「大門到大門」。

14064-2 準則關心的則是「專案」,是一間公司的減碳策略如何訂定,是否具有合理性,預期達成成效為何,以及評估成效的方法論等。維度上仍然在「大門到大門」內,但是是以專案為單位。

14067 準則關心的是「產品」,產品可以是物品或者服務,在這項產品的出生到死亡之間,總共排放多少二氧化碳當量,以及對環境造成了怎樣的衝擊。而維度上也可以依照產品屬性大致分成 B2B 的「搖籃到大門」,或者 B2C 的「搖籃到墳墓」。

事實上,如果你把一間公司範疇一、範疇二、範疇三所有排放量全部加起來,你也可以說這個數字就是這間公司的碳足跡。ISO 14000 系列的目標與概念都是同樣的:「針對溫室氣體排放進行管理」,而無法量化的就無法被管理,因此不同的標準規範只是用於界定不同的維度,以及在管理中的不同目標(盤查或減量)。

量化以及進行減碳努力的過程,就是一們全新的「碳管理」領域,時時刻刻考驗企業內部溝通,也必須面對大量數據收集與處理的挑戰,十分要求企業的「數據治理」能力。櫛構科技以豐富資料科學背景團隊組成,致力於應用 AI 演算法建模協助企業制定數據驅動的永續策略,藉此落地「數據永續」的願景。

除了隨手關燈,我們可以做更多

參考資料

ISO 14067:2018 產品碳足跡標準 Carbon footprint of products Requirements and guidelines for quantification

環保署產品碳足跡資訊網

製造業產業環境足跡與資源永續資源專區

ISO 14067:2018(en) Greenhouse gases — Carbon footprint of products — Requirements and guidelines for quantification

更多文章

櫛構科技於高雄智慧城市展圓滿落幕

櫛構科技於高雄智慧城市展圓滿落幕

櫛構科技於2023年3月30日至4月1日,應台北市電腦公會邀請參加第二屆高雄智慧城市展,於「淨零新創」主題區設立攤位。本次展覽吸引了來自16個國家地區、50個城市、逾300位的國際市政及企業組團前來參訪。

閱讀文章
櫛構科技受邀參加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攜手共創提升企業綠色競爭力趨勢論壇」透過 AI 技術助力企業實現 ESG 目標

櫛構科技受邀參加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攜手共創提升企業綠色競爭力趨勢論壇」透過 AI 技術助力企業實現 ESG 目標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的「攜手共創 提升企業綠色競爭力 趨勢論壇」於 5/22 圓滿落幕。本次論壇旨在促進企業綠色競爭力提升、追求環境永續發展及國際市場競爭力提升。論壇特別邀請到日月光半導體與櫛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各領域公司一同參與座談,凸顯了綠色競爭力在不同產業中的關鍵角色。

閱讀文章
政府結合科技新創 攜手解決交通碳排與安全問題

政府結合科技新創 攜手解決交通碳排與安全問題

2023年 「AI碳為觀止」隊伍由數位產業署與臺南市政府交通局攜手交通部運研所、櫛構科技、資策會及新營客運,共同提出「車輛減碳安心一站通」參與2023總統盃黑客松,旨在解決大眾交通工具對於民眾生活的重要議題。

閱讀文章
歐洲將近五成企業都有嫌疑!六種花式「漂綠」現象

歐洲將近五成企業都有嫌疑!六種花式「漂綠」現象

2023 年永續之年風生水起,各家企業都在討論「如何做永續、ESG」,各大論壇、展覽也紛紛出爐。但在各家企業紛紛開始玄傳自己的 ESG 承諾、永續轉型表現、進度等,許多質疑是否是在「漂綠」的聲浪也隨之出現。這對有心進行永續轉型的企業,也是一層無形的壓力:究竟,公司與大眾溝通自己在 ESG 方面的努力,怎樣才算是一種漂綠呢?

閱讀文章
綠色投資風險:你的綠色不是你的綠色

綠色投資風險:你的綠色不是你的綠色

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到「什麼是綠色投資」、「為何綠色投資火熱了」「綠色投資的五種形式」等重點。但是綠色投資不是一片綠色美夢,和任何投資一樣,都是帶有風險的。而甚至,因為綠色投資的特殊身份,相比於傳統金融商品非常新穎的角色,又有更多其他問題存在。什麼樣的問題呢?國際間對綠色金融最大的顧慮,就是漂綠。

閱讀文章
解構綠色投資:充滿機會的十年

解構綠色投資:充滿機會的十年

自 2015 年巴黎協定後,綠色金融開始漸漸受到國際重視。近期非常熱門的「碳權」交易,碳市場、綠色債券、碳權 ETF 等,也都算是在「綠色金融」的範圍下。綠色金融在台灣也已經變成一股熱潮,標榜著「善盡社會責任,同時維持收益」。不過,綠色金融講那麼久,投資在所謂的「綠色」商品上,就真的可以促進淨零永續轉型的進程嗎?綠色金融商品,又各自有什麼樣的形式呢?

閱讀文章
閱讀所有文章